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愛聽音樂,那麼這部電影絕對不可錯過..............Copying Beethoven
故事原由
「永遠的愛人」這封信是在貝多芬書房的秘密抽屜被發現的,這封信沒有寫收信人地址、日期不全,而且從未寄出,彷彿是一封衝動下自我表白的信。
在貝多芬這封給不知名的永遠愛人的信中,貝多芬說:「....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待命運之神是否垂聽,我只願與你生活在一起,否則寧可不活....我心裡只有你,永遠的愛人....。」
1824年五月,合唱交響曲在維也納的克倫特納劇院首次公演,當大合唱樂曲結束時,聽眾掌聲如雷,並且高聲歡呼,可是,貝多芬仍背對聽眾,手拿指揮棒站在 舞台上,這時一位女高音卡洛琳輕輕拉她的袖子,等貝多芬轉過身來,才看到這感人的喝采畫面,於是他含淚頻頻鞠躬答禮。這首合唱交響曲的偉大,在音樂史上真 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電影開端
1982年,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前夕,樂譜未完全就緒。樂譜出版商溫佐舒林瑪(Wenzel Schlemmer,勞夫里亞契飾)急迫地需要一位抄譜員完成這件工作,年輕的安娜展現出她的優勢--她是唯一近在眼前又有空的人選。雖然出版商早就領教疾病纏身、脾氣暴躁的貝多芬,對於與女人共事深惡痛絕,舒林瑪還是得硬著頭皮雇用她。安娜認為這是上天珍賜的絕佳機會,能夠讓她在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前,展示她的作品,便熱切地接下這份工作。
男主角:艾迪哈里斯
2003年,他因演出【時時刻刻】四度提名奧斯卡,同時也提名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與英國影藝學院獎的最佳男配角獎。在此之前,他也以自導自演的處女作【波拉克和他的情人】的演出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瑪西亞蓋哈登(Marcia Gay Harden)則以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2005年春天,他與保羅紐曼合演HBO的迷你影集【失落的小鎮】,並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金球獎與艾美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2005年,他演出大衛科能堡的【暴力效應】,他在本片的演出為他贏得國家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配角獎。
在此個人特別佩服男主角的地方在於努力詮釋與尊重自己所演出的角色,為了演出他花費很多時間在學習如何指揮劇中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艾迪哈里斯與黛安克魯格指揮有五十五位成員的凱奇凱梅特交響樂團,以及聲譽卓著、擁有六十位成員的凱奇凱梅特合唱團,演出交響樂的四段樂章--這在銀幕上佔了十分鐘的長度。雖然電影觀眾實際上聽到的是1996年的福茂(Decca)錄音版本,凱奇凱梅特的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為了錄製需要,還是得實際演出。他們得完全精準地抓對節拍,也讓負責維持節奏的哈里斯感受到很大壓力。音樂顧問佩卓卡明斯基表示,哈里斯表現得非常出色。"
女主角:黛安克魯格
她在德國出生與成長,後來就讀倫敦皇家芭蕾舞蹈學院。她接著搬到巴黎,並成為歐洲熱門名模。她聽從大導盧貝松的建議,在École Fleuron學校修習表演課程,後來還獲得該學校Classe Libre獎的最佳演員獎。
黛安克魯格以2004年的史詩鉅片【特洛伊:木馬屠城】打開她的國際知名度,飾演傾國傾城的美女海倫。她最近在南非拍攝【Goodbye Bafana】。
2005年秋天,她拍完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的【近距交戰】,她以母語德語演出,本片在坎城影展首映,並於2005年三月上映,本片還被法國官方選為角逐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
心得
這是"快樂頌"的開端,整部電影節奏掌握相當好絲毫不拖泥帶水,而其中對貝多芬的詮釋也相當考究
這部電影個人感覺在服裝後面也非常考究,整體以重現維也納為主,其中個人相當欣賞女主角所穿著一套藍色洋裝,整套洋裝呈現古典,優雅,寬鬆,色彩,裁縫的完美結合,可以說是時尚與工藝的成功結合
當然這部電影的電影配樂來說會比一般電影更加重要,本片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1996年的福茂(Decca)錄音版本,錄音聽起來給人相當有立體感,和卡拉揚的嚴肅與氣勢結合相較呈現另一種風味,至於哪一種比較接近貝多芬的原意,其實也頗難猜測,按照當時的創作年代來說充滿希望與期待的年代因此在創作上比較沒有壓力,但是貝多芬本身的性格是否因為天生殘疾而和一般人不同也是一個考量點,但無論如何聽得快樂就好!
快樂頌歌詞
啊!朋友,拋卻那些悲苦的旋律,讓我們來高唱快樂的歌吧!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充滿火樣熱情,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威力,能把人類重新團結在一起,在你溫柔的羽翼下,人們和睦如兄弟。
誰能得到高貴友誼,誰能得到幸福愛情,都和大家來歡聚,分享你的喜悅之情。
只要能夠在世界上找到一個知己! 找不到朋友的,只好讓他去哭泣!
一切生靈同享歡樂,在這美麗的大地上,人類都要尋求幸福,無論醜惡與善良。
上天賜我們美酒,及同生共死的朋友。它讓眾生共歡樂,也和天使同歡唱。
歡樂就像天上的太陽,運行在遼闊的天空;就像英雄的戰士,走向勝利的戰場。
擁抱吧,普天下的生靈!大家相親又相愛。朋友們,在那天堂住著慈愛的天主。
所有人都要來敬拜,敬拜慈愛的天主。啊!快到天上去找他,他就在那天堂上。
導演與幕後團隊
安格尼斯加賀蘭(AGNIESZKA HOLLAND) 導演
導演安格尼斯加賀蘭最知名的作品就是提名199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歐洲,歐洲】,以及另一部於1986年提名最佳外語片的【Angry Harvest】。她執導過的好萊塢片有【祕密花園】、【Washington Square】與【全蝕狂愛】等片。她在歐洲還執導過二十部影片,包括獲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音樂的【失蹤兒童記事】,以及她在家鄉波蘭拍攝的【Gorczka】。
賀蘭的電視作品包括【Red Wind】、【Veronica Mars】、【Cold Case Files】與【The Wire】。
她出生於波蘭,赴捷克布拉格的FAMU電影學院攻讀導演。她的啟蒙恩師是華依達(Andrzej Wajda),曾在家鄉波蘭擔任名導克里斯多夫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的助理導演。她擔任導演前,曾與華依達合寫幾本劇本,她曾在坎城影展、柏林影展、蒙特婁影展與金球獎等獎項中獲獎。她的傑出表現被視為波蘭新浪潮導演的一員。
克里斯多福維金森(CHRISTOPHER WILKINSON) 製片/ 編劇
克里斯多福維金森與他的創作搭檔史蒂芬瑞凡曾經合寫過提名奧斯卡的【白宮風暴】與【叱吒風雲】。
他在美國費城出生與成長,就讀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電影學系。他曾拍過紀錄片與工業影片,包括【Engine 2, Ladder 3】,被導演馬克賴德爾(Mark Rydell)發掘,隨即受雇為電影【怒河春醒】的第二工作組導演。
他在八O年代時曾主導賴德爾公司的營運發展,他與小說家史蒂芬瑞凡相識並開始合寫劇本。
這對拍檔被名導奧利佛史東賞識,寫出他們第一本大銀幕作品【白宮風暴】,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在此之後,他們繼續創作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叱吒風雲】。他們正著手寫的劇本包括為奧斯卡名導李安寫的【Houdini】,為吉姆謝立登(Jim Sheridan)寫的【Sins of the Father】,以及泰勒哈克佛(Taylor Hackford)的【Kleopatra】。
史蒂芬瑞凡(STEPHEN RIVELE) 製片/ 編劇
史蒂芬瑞凡與克里斯多福維金森合寫【白宮風暴】與【叱吒風雲】。他曾出版七本書,包括暢銷書《A Book of Days》以及【The Plumber】。
他在美國費城出生與成長,曾唸過聖約瑟大學、法國蒙皮立大學與史瓦茲摩爾學院。他擁有巴黎電影學院的電影製作碩士學位,他也是該系的第一位美國籍畢業生。他目前育有兩子,還有一名繼女。
麥可泰勒(MICHAEL TAYLOR) 製片
麥可泰勒曾擔任過【第三類奇蹟】、【脫線沖天炮】、【Instinct】與【The Hi-Line】等片的製片。他的電視作品有【Mrs. Munck】,以及ABC電視與Granada Films製片公司合拍的電視電影【俠盜公主】。
任職Orion Pictures、Precision Films或是他自己開設的公司時,泰勒曾參與多部影片的資金籌措、製作或發行,包括【阿瑪迪斯】、【高爾基公園】、【Easy Money】、【藍天使】、【蕩婦卡門】、【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最後的擁抱】與【The Pursuit Of D.B. Cooper】。他擔任United Artists倫敦分公司的製作總監時,曾監製【海底城】與【The Pink Panther Strikes Again】等片。
他畢業於邁阿密大學,取得教育學士學位。他在紐約展開電影事業之前,曾在邁阿密教過英語與戲劇,他現任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製片部主席。
艾許利羅伊(ASHLEY ROWE) 攝影指導
艾許利羅伊最近拍了【阿飛外傳】、【第一千金歐遊記】、【辣嬤寫真】與【靈異殺機】。其他代表作還有【亂世美人】、【真愛開玩笑】與獲得影評高度讚揚的【Widows’ Peak】。
英國標準晚報獎曾頒發藝術貢獻與技術成就獎給羅伊,表揚他於1998年拍出四部風格迥異的佳片【叢林人】、【英雄不改本色】、【情人最愛】與【Twenty-four/Seven】(獲西班牙影展最佳攝影獎)。
他以【One Full Moon】與BBC電視台的【Om Edwards】獲得英國影藝學院最佳攝影獎。他其他電視作品包括Showtimes電視台的【羅馬之春】與英國電視影集【Friday on My Mind】,再獲另一座英國影藝學院最佳攝影獎。
他對攝影的嗜好,在青少年時期便開始萌芽。他在看了【2001年太空漫遊】後賣掉靜物攝影器材,買了一台超八厘米攝影機。他曾在BBC電視台擔任攝影,拍攝電視劇與紀錄片,後來被奧斯卡最佳攝影得主克里斯曼格斯(Chris Menges)聘用,擔任曼格斯執導的電影【奪愛】攝影。
潔妮特敏(JANY TERMIME) 服裝設計
潔妮特敏的作品有【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以及【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扭轉奇蹟】、【Moonlight】、【強盜美眉】、【歐盟風雲】、【捍衛風雲】與其他兩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Karacter】與【Antonia’s Line】。
她出生於巴黎,主攻藝術與設計,目前定居於倫敦。特敏曾參與的電影與電視作品超過三十部,包括【納粹製造】、【The Luzhin Defense】與【House of America】(獲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 Jul 09 Mon 2007 16:15
一部精采用心的音樂電影......Copying Beethoven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