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供表格供初步認識,這是"初步"哦!真正購買古典CD時要參考的並非只有CD格式,還須參考錄音年代、樂團、指揮...等
CD | HDCD | XRCD | DVD-Audio | SACD | DTS CD | CCCD | |
錄製方法 | PCM | PCM | PCM | LPCM或MLP | DSD | DTS | PCM |
價格 | 低價位 | 低價位 | 高價位 | 高價位 | 中價位 | 中價位 | 低價位 |
可否在一般CDPLAYER上讀取 | 可 | 可 | 可 | 否 | 可,但只能讀取CD層 | 可 | 可 |
要讀取特殊效果需搭配專用讀取機器 | 否 | 否 | 否 | 是 | 是 | 是 | 否 |
音樂CD(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1980年,荷蘭飛利浦與日本SONY兩家公司開發出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簡稱為CD)的小型教學數位音頻光碟,稱為雷射唱片,並制訂了它的技術標準。CD的聲音品質是「44.1kHz/16bit」,這樣的規格指的是利用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的方法將聲音錄製下來。雷射唱片是一張以玻璃或樹脂為材料、表面鍍有一層極薄金屬膜的圓盤,通過雷射光束的燒蝕作用,以一連串凹痕的形式將聲音信號刻寫存貯在圓盤上,形成與黑膠唱片相似的信號軌跡;雷射唱機則是以雷射光束讀取雷射唱片上的光信號並轉換為電信號,輸出給音響播放裝置再轉換為聲音信號。起初它只存儲音樂供欣賞。1982年,雷射唱片與唱機以音質好、容量大、體積小等優點紛紛上市。雷射唱片的直徑為5英寸(12.7釐米),反面貼標籤,單面雙聲道存貯數位音頻的資訊,可存放約70分鐘(最長為74分鐘42秒)的內容。雷射唱片也可在電腦上聽,電腦上要裝有 CD─ROM、音效卡和音箱等一些設備及軟體。即是目前一般市面上的CD。採用PCM多比特錄音技術,以每秒44.1KHz採樣頻率,16bit量化精度來記錄音頻資料。但PCM存在著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1.用急劇升降的數位濾波器會造成音質劣化。2. PCM方式由於量化雜訊的原因造成信噪比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用了一些改善措施,但又衍生了新問題,導致在聲音還原時很容易辨別出CD還原的數碼聲,低頻生硬、單薄,中頻不夠透明,高頻有毛刺感等,迄今仍在不斷改進當中。

別給這個產品名稱給嚇到了,HDCD本質上還是CD,放到一般的CD Player中播放完全沒有問題。HDCD是Pacific Microsonics創始人Keith Johnson和Pflash Pflaumer於1995年提出的規格,其技術本身也包含從20Bits的原始母帶dither至16Bits的技術,但其獨特的地方在於比 dither更有效利用CD的第16個Bits(LSB),它不但用dither技術處理LSB,使得音質比一般CD好,甚至將LSB以固定的數字排列,當作是一種指令,這種指令在一般的CD Player對於聽覺沒有影響,可是在搭載HDCD解碼晶片的CD Player上,這些特殊的指令就可以改變聲音的特性,例如增加某頻段的音量,提昇整體動態範圍,或是音場調整。這些加料的功能使得聲音聽起來細節更多,定位更加精準,這正是HDCD的特色。常見的CD如孫燕姿的幾張專輯都經過HDCD處理過。HDCD的技術並非限於音樂CD,在DVD-Audio上也有發揮的空間。目前HDCD的技術屬於Microsoft,Windows XP內建的Media Player就有辨識HDCD的功能。

XRCD也是不折不扣的音樂CD,由日本JVC公司研製發展。XRCD的特色是以DIGITAL K2處理。這套技術不光是以20Bit、128倍超採樣將類比訊號轉為數位訊號,還加上另一套20Bit轉16Bit的Dither技巧,盡量將CD製作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最佳化!不但非常注重各個器材的供電品質、器材的連接線材和配送系統,而且為了降低Jitter(時基誤差,請參看名詞解釋)對音質的影響,所有的數位訊號都改用SDIF-2傳輸,有別於一般使用的AES/EBU工業標準,並對於時鐘的運作精度做過特別的校正。經處理最後的CD母帶訊號儲存於新力PCM9000真24BitMO錄音機中,送至位於日本橫濱的全世界唯一一條XRCD生產線開工生產。XRCD另外一個特色是以鋁作為反射面(與一般CD相同),JVC稱使用鋁可以達到比較低的Jitter。XRCD碟片價位相當高,通常要千元以上,但是音質與音場表現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因此在發燒音響界仍有其市場。


DVD-Audio是以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用途光盤)作為儲存介質的新音樂媒體,於1999年3月出台。採樣方式為LPCM(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線性脈衝編碼調製),可選擇採用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無損壓縮音頻)技術減少龐大的訊號容量。DVD-Audio的採樣率有44.1KHz、48KHz、88.2KHz、96KHz、 176.4KHz和192KHz等,可以16Bit、20Bit、24Bit精度量化,使用立體聲錄製時最大訊號流量可達192KHz、24Bit,當採用5.1聲道錄製時最大採樣率可達96KHz。DVD-Audio如此高的採樣率最大的好處在於不需要繁複的超採樣運算就可以得到正確的音樂訊號波形,另一個好處是減少Jitter對音質的影響。D VD-Audio碟片目前的價位大概也在千元左右。

SACD是新力提出的以DVD為儲存媒體的下一代音樂儲存規格。SACD的最大特色在於摒棄PCM,改用Delta-Sigma Modulation(△-Σ調製,噪聲修整技術),它是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衝寬度調製)的一種。其實Delta-Sigma Modulation是很常見的技術,低價的CD播放器、床頭音響、CD隨身聽、音效卡都是先將PCM訊號經過Delta-Sigma Modulation然後再轉為類比訊號的。Delta-Sigma Modulation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和比較少的數位濾波器達到較高品質的聲音水準,因此大受歡迎,菲利浦的Bitstream 也屬此類技術。新力將其改良的Delta-Sigma Modulation技術命名為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流數位)。PWM不同於PCM採樣,是以訊號振幅大小為主,而且改為記錄目前訊號數值大於或是小於前一個訊號,是相當複雜的技術。
SACD使用DSD的最大好處是從錄音到播放全部都以Delta-Sigma Modulation處理數位訊號,不用在錄音時先用PWM採樣再轉回PCM儲存,放音時又要把PCM經過PWM處理再經轉回類比訊號的層層手續(聽起來很笨,可是絕大部分的CD都是這樣工作的),因此可以降低失真,以下是工作過程:
SACD同樣也有立體聲和5.1聲道的規格。由於SACD並非PCM編碼,不需要多Bit儲存振幅,只要1個Bit就夠了,且採樣率高達 2822400Hz。SACD如同DVD-Audio有單面單層和單面雙層的規格,比較特殊的是混合光碟(Hybrid Disc),此種格式第一層訊號與普通CD相同,可以放到CD播放器中播放,第二層則是存放正宗的DSD訊號,供SACD播放器播放。

DTS CD的訊號格式與一般CD相同,都是16Bit、44.1KHz,可是記錄的訊號內容不是PCM採樣訊號,而是經過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編碼後的5.1聲道訊號。DTS CD欣賞時必須將CD音響的數位輸出接至支持DTS的解碼器才能獲得5.1聲道類比訊號。由於DTS CD格式與普通CD相同,因此與HDCD、XRCD一樣都可以用普通的方法複製。
CCCD(Copy Controlled Compact Disc)
所謂的CCCD可以一般日常使用的CD音響播放音樂,但卻不可經由電腦進行複製。另外,在下述環境中可能有無法使用或無法正常使用的狀況發生:
(1)CD-R唱盤…等使用CD-R驅動器的CD音響可能無法正常使用。
(2)無法使用Windows個人電腦的CD-R驅動器播放AUDIO TRUCK。不過,由於CCCD含有可用於電腦播放音樂專用的應用程式,因此可使用個人電腦播放EXTRA TRUCK,但並不保證所有電腦都可播放。
(3)Macintosh無法播放。
24K GOLD
24K黃金版雷射唱片,是在製造CD的材質上鍍上一層24K金膜,由於金屬特性使然,分子分佈非常平均,電鍍層平滑如鏡,使得雷射光束得以百分之百完全反射,音效亦特佳,是為現今科技下音效最好的CD材質。
EP(Extended Play)
EP是CD的一種,播放設備亦與普通CD一樣,沒什麼特殊要求。EP與CD又略有區別,每張EP所含曲目量較CD少,一般有1-3首歌左右,最多也不超過5首歌,價位比一般CD低。
single
單曲雷射唱片CD Single,其唱片的外徑僅8釐米,錄有兩首曲子,最長可播10分鐘。
名詞解釋
K2-20 BIT
是由日本JVC獨家開發之技術,揚棄一般CD「將原始盤帶轉成數位母帶,再以數位母帶製作CD」的製作步驟,採用20BIT,128倍取樣模疑/數位的轉換技術,將原始盤帶之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直接編碼製作成CD,可防止一般CD製作過程之訊號損失。而20BIT高密度編碼,擷取訊號數量是一般 16BIT CD的16倍!完整保留低頻訊號原貌,並減少CD最不被滿意之數位訊號間隙,使音質更加圓潤細膩。
DSD(Direct Stream Digital)
DSD是『直接位元流數位』,它是Sony與Philips在1996年宣佈共同發展的高解析數位音響規格,它摒除了傳統CD使用的PCM錄音方式,用 1bit位元流的方式取樣,把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CD 44.1kHz取樣的64倍)的高取樣方式,直接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以脈衝方式轉變為數位訊號,以將近四倍於CD的空間,儲存音樂,因此可以提供更為優秀的聲音效果。
AAD
類比錄音,類比轉換的雷射唱片。
ADD
類比錄音,數位轉換的雷射唱片。
DDD
數位錄音,數位轉換的雷射唱片。
全站熱搜